面对辽国这种庞然大国,赵光义却凭一时冲动,就作出了横挑强梁的决定,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。
果然,高梁河一战,宋军溃不成军,赵光义本人中箭,躺卧在驴车上颠簸南逃。这一年是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。
七年之后的雍熙三年(986年),赵光义重整旗鼓,再次北伐。
这次败得更惨,折损了的兵力近二十万,相当于赵匡胤时代的全部禁军兵力。
而且,这一战遭到了辽人的大举反攻,不但蔚、朔、应、寰等州得而复失,邢、深、祈、德等州也被受蹂躏。
此战过后,赵光义彻底死心,终生不敢再言战事,对待辽人的挑衅和侵略,只能采取挖掘河道、开辟水田等低劣手段进行消极抵抗。
这种忍气吞声的行为,更加地刺激起辽人入侵的欲望。
咸平六年(1003年)、七年,辽人连续入侵,宋军节节败退,退至黄河北岸的澶州。
危难之际,宰相寇准挺身而出,催促宋真宗赵恒(赵光义第三子)御驾亲征,以振士气。
在北宋君臣做出的强硬态势下,辽人同意和谈解决纷争,这就是史称的“澶渊之盟”。
应该说,这是一个城下之盟,虽说结为兄弟之国,但本质是宋朝在军事有利的条件下签订的第一个屈辱性条约,宋朝每年向辽人提供“助军旅之费”银十万两,绢二十万匹。
责编:hx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