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华网  >   人文  >  正文

北宋檀渊之盟始,向异族割地赔款换平安,民族的脊梁开始弯曲!

评论

面对辽国这种庞然大国,赵光义却凭一时冲动,就作出了横挑强梁的决定,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。

果然,高梁河一战,宋军溃不成军,赵光义本人中箭,躺卧在驴车上颠簸南逃。这一年是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。

七年之后的雍熙三年(986年),赵光义重整旗鼓,再次北伐。

这次败得更惨,折损了的兵力近二十万,相当于赵匡胤时代的全部禁军兵力。

而且,这一战遭到了辽人的大举反攻,不但蔚、朔、应、寰等州得而复失,邢、深、祈、德等州也被受蹂躏。

此战过后,赵光义彻底死心,终生不敢再言战事,对待辽人的挑衅和侵略,只能采取挖掘河道、开辟水田等低劣手段进行消极抵抗。

这种忍气吞声的行为,更加地刺激起辽人入侵的欲望。

咸平六年(1003年)、七年,辽人连续入侵,宋军节节败退,退至黄河北岸的澶州。

危难之际,宰相寇准挺身而出,催促宋真宗赵恒(赵光义第三子)御驾亲征,以振士气。

在北宋君臣做出的强硬态势下,辽人同意和谈解决纷争,这就是史称的“澶渊之盟”。

应该说,这是一个城下之盟,虽说结为兄弟之国,但本质是宋朝在军事有利的条件下签订的第一个屈辱性条约,宋朝每年向辽人提供“助军旅之费”银十万两,绢二十万匹。

责编:hxq 


注:凡注明来源非本站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京华网致力于资讯传播,希望建立合作关系。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我们,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。

联系我们|jinghva.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桂ICP备15001805号

版权为京华网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