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华网  >   社会  >  正文

《百载春秋·笔铸脊梁》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书法艺术大展

评论

 

媒体支持

《中国日报》《人民日报客户端》《光明网》

《凤凰新闻》《文艺周刊》《中国文化报》《文化艺术网》

《中国艺术报》《环球艺术网》《中国艺术新闻网》

 

当历史的卷轴铺展至2025年,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百年足迹已凝成一部壮阔的史诗。从1925年广州珠江畔的星火初燃,到今日亿万劳动者擎起的时代苍穹,中国工人阶级以血肉之躯铸就民族脊梁,用滚烫汗珠浇灌复兴沃土。这场以翰墨铭刻百年工运的书法大展,既是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,亦是艺术精神与劳动伟力的交响共鸣。

百年工运史,是一部铁水奔涌成河、钢花绽放为星的壮丽长诗。书法家以笔为犁,深耕于这片热土:颜筋柳骨般的楷书,刻录着罢工浪潮中挺立的铮铮铁骨;行云流水的草书,奔涌出改革开放中劳动者的创造激情;金石铿锵的篆隶,沉淀着劳模精神的永恒光芒。每一幅墨迹皆是时光的拓印——或见焦墨枯笔写就的沧桑掌纹,或见浓淡相宜晕染的车间晨昏,方寸之间,铁锤与毛笔交响,钢钎与墨韵同辉。

中国书法自古有“书为心画”之说,当千年书道遇见百年工运,艺术家以碑帖之魂对话钢铁之魄:运笔如挥锤,落墨似锻铁,宣纸上的飞白是岁月风霜的留痕,墨色浓淡间可见时代光影的流转。这不仅是艺术的展览,更是一场精神的溯源——我们看见的不只是笔锋的起舞,更是亿万普通劳动者用生命书写的文明诗行。

值此中华全国总工会百年华诞,以丹青长卷为时代立传。当您驻足于这些力透纸背的墨迹前,或许能听见历史深处的汽笛与号子,触摸到岁月长河中永不冷却的赤子之心。这场跨越百年的对话,终将在观者的凝视中,化作照亮未来的薪火。  

谨以此展  

献给所有以双手托举时代的无名英雄  

献给用生命诠释“劳动创造世界”的永恒真理

展出作品欣赏

风雨送春归,飞雪迎春到。

已是悬崖百丈冰,犹有花枝俏。

俏也不争春,只把春来报。

待到山花烂漫时,她在丛中笑。

《<卜算子·咏梅>毛泽东》

舒同(1905年—1998年)

129×64cm

立轴·水墨纸本

款识:舒同书

印文:舒同

舒同的书法风格宽博端庄、圆劲婉通,自然流畅,不落俗套。他的字体结构严谨,笔画流畅,既有古人的遒劲有力,又有现代的灵动活泼。舒同的书法用笔老重,柔中带刚,线条丰腴厚实,粗细结合,富有弹性。他的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勇于创新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——“舒体”。

舒同讲究藏锋起笔,行笔稳健且富有变化,收笔以圆收为主,展现出独特的书法魅力。他的笔法以中锋为主,笔力雄浑,一气呵成。舒同的书法在结构特征上,继承了篆、隶、真、行、草诸家书体的长处,又吸收了一些颜、柳、贺的特征,形成了自己的风格。他的字一笔一划,苍劲有力,从头到尾行云流水,没有丝毫的停顿。舒同的书法个性鲜明,即使不署名也能辨识出是他的字。他的字喜欢画圈圈,以圆笔为主格调,给人一种憨厚可爱、亲切之感。

舒同的书法被称为“舒体”,并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。他的书法风格独特,自成一体,独步书坛。

舒同的书法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艺术才华,更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。他的书法高扬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意识,所作气魄宏大、意气飞扬,格调明朗清新。舒同的书法还富有强烈的力感,于字里行间中不仅充斥着饱满的张力,而且还洋溢着健康浪漫的激情。

 

 

《书法》

沈鹏(1931年—2023年)
69×46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沈鹏印文:沈鹏

《自强不息》

欧阳中石(1928年—2020年)

69×34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中石

印文:欧阳

《惟德为馨》
欧阳中石(1928年—2020年)

69×34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中石

印文:欧阳

《鹤鸣九皋 声闻于天》

欧阳中石(1928年—2020年)

68×48cm  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
款识:中石

印文:欧阳

《<咏露珠>韦应物》

欧阳中石(1928年—2020年)

138×69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中石

印文:欧阳

《<芭蕉>路德延》

欧阳中石(1928年—2020年)

69×68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中石

印文:欧阳

《<和谐盛世开元庆 发展宏图起步高>欧阳中石》

欧阳中石(1928年—2020年)

136×68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中石挥笔

印文:欧阳

《<陋室铭>刘禹锡》

张海(1941年—)

137×69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二零零六年元月张海

印文:张海之印

《<卜算子·咏梅>陆游》

张海(1941年—)

136×68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丁酉年张海于郑

印文:张海之印

《<兰亭集序>王羲之》

孙晓云(1955年—)

51×37cm

镜心·水墨纸本

款识:乙酉年五十初度于金陵晓云

印文:孙晓云
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

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

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

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

渔人甚异之,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
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

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

便舍船,从口入。

初极狭,才通人。

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

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

有良田、美池、桑竹之属。

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

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

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
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

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

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

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

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

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

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

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

停数日,辞去。此中人语云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

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

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

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

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

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,闻之,欣然规往。

未果,寻病终,后遂无问津者。

《<桃花源记> 陶渊明》

孙晓云(1955年—)

188×38.5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癸未夏月晓云

印文:孙晓云印

会稽太守参政魏公,作望海亭于卧龙之巅,

率其属为歌诗以落成,录与书来,且使赋之。

余谨掇其膏馥之余,拟赋一首以寄,

后日获从杖屦,其上于山川之神,尚有旧焉。

越之为邦也。萦山带湖,楼观相望。

背卧龙而崛起,焕丹碧之翚翔。

跻攀下临,顾瞻无旁。

平畴蔚以穉绿,乔木森其老苍。

淙万壑之春声,写千岩之秋光。

朝霞暝霏,扶疏微茫。

望山河之故墟,吊草木之馀社。

夏后万国之朝,勾践百战之野。

兴亡梗概,犹有存者。

至于流觞泛雪,高人之旧事;

浣纱采莲,游女之遗迹。

郁溪山之如画,尚仿佛其可识。

访故老以问讯,兴慨叹于畴昔。

是为游览之大略,而蓬莱观风之所得。

虽然,士固多感,而况于对景以怀古,

抚事而凝情,往往使人魂断意折,

酒澹而歌不平。故丽则丽矣,而未擅乎登临之胜也。

若夫浩荡轩豁,孤高伶俜。

腾驾碧寥,指挥沧溟。

堕忧端于眇莽,挹颢气于空明。

飘飘焉有连鳌跨鲸之意,举莫如望海之新亭。

尝试登兹而望焉:沃野既尽,遥见东极。

送万折之倾注,艳寒光之迸射。

浸地轴以上浮,荡天容而一色。

珠辉具芒,矗蝀横霓。

快宇宙之清宽,怅百年之偪仄。

《<望海亭赋并序> 范成大》

孙晓云(1955年—)

220×34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己亥初夏于金陵未了斋主人孙晓云

印文:未了斋 孙晓云

大哉炎宋!帝眷所瞩。

而此汴都,百嘉所毓。

前无湍激、旋渊、吕梁之绝流,

后无太行、石洞、飞狐、句望、浚深之岩谷。

丰乐和易,殊异四方之俗;

繁华盛景,汇聚九州之英。

汴都之地,自古为华夏要冲,

山川形胜,气象万千。

其城郭巍峨,宫阙壮丽,

百司云集,万民辐辏。

城中街陌纵横,市廛繁华,

商贾云集,货贿山积。

昼夜喧阗,人声鼎沸,

实乃天下之大都会也。

且夫汴都之水,贯城为渠,

四通八达,灌溉田畴,

滋养万物。昔人凿池导水,

以利民生,至今犹见其功。

汴河之畔,杨柳依依,

楼台亭阁,相映成趣。

春风拂面,花香袭人,

游人如织,乐而忘返。

至于人文荟萃,更是汴都之一大特色。

文人墨客,才子佳人,竞相吟咏,

留下无数佳篇丽句。

诗词歌赋,传颂千古,为后世所景仰。

嗟乎!汴都之盛,非止一日。

其繁华富庶,实乃炎宋之瑰宝。

愿吾辈之人,铭记历史,

珍惜当下,共创未来之辉煌!

《<汴都赋> 周邦彦》

孙晓云(1955年—)

224×34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己亥初夏书于金陵未了斋主人孙晓云

印文:未了斋 孙晓云

《<题衡阳隐士山居> 杜荀鹤》

孙晓云(1955年—)

138×23cm*2

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戊子年新春于金陵晓云

印文:孙晓云印

《<杂诗三首·其二> 王维》

孙晓云(1955年—)

108×35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孙晓云

印文:孙晓云印

《宁静致远》

李铎(1930年—2020年)

136×34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李铎书
印文:李铎之印

《福》
周慧珺(1939年—2021年)

35×35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周慧珺书

印文:慧珺

《<道德经·无之为用>老子》

王学仲(1925年—2013年)

136×68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王学仲写老子

印文:学仲

《养心一涧水 习静四围山》
王镛(1948年—)

140×35cm*2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时在甲午惊蛰王镛

印文:王镛

《厚德载物

苏士澍(1949年—)

138×68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苏士澍书于蜀中

印文:天池苏士澍印  味静草堂

《海纳百川》

苏士澍(1949年—)

138×69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苏士澍敬録

印文:天池苏士澍印 味静草堂 福寿康宁

《<诫子书>诸葛亮》

言恭达(1948年—)

136×68cm

立轴·水墨纸本

款识:言恭达

印文:言恭达印 抱云堂

《花开到处清风朗月 诗思无边旧雨松云》

石开(1951年—)

133×21cm*2

立轴·水墨纸本

款识:石开

印文:石开

《<赠李白>杜甫》

李刚田(1946年—)

135×33cm

软片·水墨纸本

款识:李刚田篆

印文:李刚田印

《<长安秋望>杜牧》

刘洪彪(1954年—2024年)

镜心·水墨纸本

136×68cm

款识:庚寅秋月刘洪彪

印文:刘洪彪印

《佛 禅》

朱新建(1953年—2014年)

软片·水墨纸本

126×30cm*2

款识:大丰

印文:新建图章

《<春夜别友人二首·其一>陈子昂》

张改琴

(1948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136×68cm

款识:丁亥年春张改琴印文:张改琴印

《腾飞》

王西京(1946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69×46cm

款识:王西京

印文:王西京

《博学》

王西京(1946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69×46cm

款识:西京

印文:王西京

《书法》

张旭光(1955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

136×68cm

款识:张旭光

印文:张旭光印

《书法》

张旭光(1955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

136×68cm

款识:散云张旭光

印文:张旭光印

《<泛湖至东泾>陆游》
张继(1963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136×68cm

款识:张继书

印文:张继之印

《<送友人>李白》
胡抗美(1952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136×68cm

款识:庚寅之冬月亢美书

印文:亢美

《艺彩诗情》
何家英(1957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136×68cm

款识:何家英

印文:何家英印

《<题芦雁扇>吕本中》
叶培贵(1957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136×68cm

款识:培贵

印文:叶培贵印

《<鹿柴>王维》
叶培贵(1957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136×68cm

款识:培贵

印文:叶培贵印

《<江南逢李龟年>杜甫》

周志高(1945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

136×68cm

款识:周志高于京华

印文:周志高

《书法》

邹德忠(1938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

137×69cm

款识:乙未年冬腊月邹德忠于京华知不知斋

印文:邹德忠

《<惜春>韩偓》

沃兴华(1955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

136×68cm

款识:兴华

印文:兴华之印

《<感遇·江南有丹橘>张九龄》

曾来德(1956年—)

镜心·水墨纸本

136×68cm

款识:甲申来德

印文:曾来德印

《<菜根谭>洪应明》
陈振濂(1956年—)

镜心·水墨纸本 
136×69cm

款识:壬辰夏陈振濂
印文:一木九石居 陈振濂印

《<西江月·问讯湖边春色>张孝祥》
陈振濂(1956年—)

镜心·水墨纸本 
136×69cm

款识:壬辰春三月陈振濂书一木九石居
印文:一木九石居 陈振濂印

《<满江红·写怀>岳飞》
吴三大(1933年—2018年)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137×34cm*4

款识:丁酉年夏于长安三大书
印文:吴氏三大

《<秀石疏林图>赵孟頫》
张业法(1948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136×68cm

款识:业法书
印文:张业法印

《<行路难>李白》
茹桂(1936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137×35cm*4

款识:长安茹桂书
印文:茹桂印信

《<小桃源>白玉蟾》

吴东民(1956年—)

托片·水墨纸本

136×70cm款识:乙末冬月东民

印文:吴东民印

《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》
周俊杰(1941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136×68cm

款识:周俊杰书
印文:周俊杰印

《<辋川集二十首·华子冈>裴迪》
范扬(1955年—)

镜心·水墨纸本 
136×68cm

款识:庚寅范扬书
印文:范扬印

《<题元处士高亭>杜牧》
萧风(1962年—)

镜心·水墨纸本 
138×69cm

款识:乙未八月十五萧风
印文:陈洪武印章

《<游子吟>孟郊》

萧风(1962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

120×34cm

款识:萧风书

印文:萧风

《<春夜喜雨>杜甫》

方放(1968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

138×69cm

款识:好云楼方放书

印文:方放印信 观云

《<集绮篇>陈继儒》

方放(1968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

138×69cm

款识:好云楼方放书于京华

印文:方放印信 观云

《目击道存》
鲍贤伦(1955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 
170×53cm

款识:鲍贤伦
印文:鲍贤伦印

《<戏题石门长老东轩>柳宗元》

鲍贤伦(1955年—)

软片·水墨纸本

178×32cm*2

款识:鲍贤伦抄于西子湖上寓听

印文:鲍贤伦印


责编:hxq 


注:凡注明来源非本站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京华网致力于资讯传播,希望建立合作关系。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我们,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。

联系我们|jinghva.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桂ICP备15001805号

版权为京华网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